9月,我们推荐的书单里有历史名人处理关系、面对世界的方式,在当下给予我们新的启示:奥地利作家、诗人里尔克,向法国雕塑家罗丹学习、求解“人应该如何生活”,直到“不再是一棵畏缩在罗丹树荫下的幼苗”、“以前所未有的独立性步入巴黎的阳光中”(《活着,或者创造》);德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不喜欢被称呼为哲学家,选择与老师、情人海德格尔不同的另一条道路,“不爱任何集体和民族,她的爱只能普及到自己的朋友”(《我想理解》)……同时,他们身上展现的艺术之美和智识力量,也存在今天的创作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国内诗人刘天昭呈现私人和公共生活交叠面的第二本诗集《变得厉害》;也可以看到国内传播学学者孙萍聚焦外卖骑手虽困在系统里,也积极互动和联结着的《过渡劳动》,与历史研究者谌旭彬让读者凝视宋朝繁华之下的底层体感的《大宋繁华》;还可以看到刚上映的《我的天才女友》第四季原著作者费兰特的演讲(《页边和听写》)、22年诺奖作家安妮·艾尔诺在国内接相出版的文字(《迷失》)……所以,本月推荐的新书11本中,哪一本最符合你的阅读偏好呢?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推荐你自己的月度好书。《过渡劳动》副标题: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作者:孙萍出品方:薄荷实验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24-7推荐人:蚂蚁这本书的写作清晰易懂,让人亲近,甚至让人对在此地做言之有物的社科研究重拾了一些信心。作者分析了外卖骑手为何、如何困在系统里,也同样看见外卖骑手不是只被困在系统里,也在反抗和互动,在积极创造联结。作者还提到,外卖系统进化史和人类的发展史相似,都是加速度运动,全书也落在“过渡劳动”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状态、我们正处于一个“过渡的时代”上。平时朋友间聊天也会觉得,我们都“活得很临时”。骑手们无奈地说“干骑手,就这样”,或许这也不只是他们的状态。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游戏劳动和小白骑手两部分,对很多个体而言,讨论“断开的权力”很难,而如何在互助和联结中获得自信、调整自己的状态也许同样重要。《变得厉害》作者:刘天昭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年:2024-8推荐人:肖恩刘天昭写诗,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出来,更新频率并不低,让我很愿意在特定时刻守到小窗口前,期待一个隐匿却不缺席的创作者发表怎样的灼见。也许因女性、文学爱好者和前媒体人的身份,她对自我表达欲的把控力显得强,诗歌创作因而有一种收放和来去自如的感觉,会更容任她对语言不会有所滥用。这些诗有叙事性,生活的画面和现场在其中流动着。最吸引和打动我的是家庭和亲友之间互动交流的氛围,如《夕阳来得很早》里,“我在煮玉米/孩子的爸爸在身后/水池边掐虾头/烹饪各自的童年”,《朗原家》里,“后来曾老师/扔完垃圾也来了,我们从鱼说起/讲了各种各样的小故事,各种各样的人”。而这本诗集的关键词之一是“小孩”,读完才恍然理解封面上的大马肚子上有只小马是什么意思。她写小孩奔跑、挖土、识字、生病了、躺在腿上要求自己讲故事,作为母亲新的创作视角,反倒更像个好奇和虚心学习的孩子。这也让我想起《山中》被小孩从门下塞过一封信的张定浩,和更多为人父母的写作者,也许在外部和精神世界被折叠、有荒芜之势时,新的生命会给大人的生活渡上一层光彩,让相关的创作都很闪亮和有能量迸发。这些诗里也有许多“大人”的神游和漫想,呈现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一个个交叠面。作者对时代变化、互联网现象、普通人的面孔有敏锐的觉察,看见扫落叶的工人,想起农村的穷孩子,也直面自己身上的变化和掌握的哪怕很微小的权力。好像大人的生活里总有许多拉扯自己下坠的瞬间,她在创作的点子里把自己再拽回来。尽管诗中也有寂寞的颜色,但更带给我随着年纪增长会生出越来越多的抵御虚无的力量的信心,像《变得厉害》里所写的,“一切都在更快地变成往事”,“从来不曾如此摸黑,被运行,不知道要变成什么,只知道变得厉害”。《东书西藏》副标题:中国文化名家的外文藏书作者:刘铮出品方:艺文志eons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年:2024-8推荐人:萧轶中国历代藏书文化素来备受关注:古代多从书目题跋到批注笔记进行研究;近世多从购书日记到藏书聚散进行考据。尤其是后者,虽说历经重重,或因环境所左右,或因己身所取舍,但细节犹胜一筹,给研究者留下了巨大的考究空间。此书从自购收藏之物的独家材料切入,作为一份补白式独家材料,为新文学、新史学的研究提供佐证与补充。比如,书写学人的学术抱负与命运抉择的分岔,从学者藏书的页边批注笔记来考察其外文水平;再如,从梅贻琦的阅读趣味谈到梅夫人对丈夫“疏于观察或懒于观察,或本来就不擅观察”的趣味八卦,乃至梅氏日记中的“婚外”情史。此外,书中还有藏书与个人因时代际遇的“遇”与“不遇”而带来的聚散分合,二者都承受着时代流变下的流离、等待乃至怀才不遇等命运,一如书中所引拉丁谚言:Habent sua fata libelli。(“书自有命”,人又何尝不是?)这些短小精悍的文字,读来趣味横生,却非一般人能写。首先,必须对近世学人的身世细节有着非常强大的阅读与记忆;再者,藏书印章及签名题款的艺术呈现,又考验着作者对近世印人印谱与学人笔迹(如叶灵凤的题款、吴宓的西文笔迹)、笔名别名(如杨刚的笔名)、外文名号(如梁宗岱的法文名、浦薛凤、周越然的英文签名)、斋号雅称(毛之水的斋号)等多方面的熟稔程度,才能在过目之时在脑海中进行相关想象,再经比对而做出确认。此外,较之于普通版本的旧书交易,名家旧藏往往因获利翻倍而颇多造假;能否安全斩获持疑之物,这就太考验了收书人辨真识伪的眼力功底了(夏志清一章便展示了刘铮在此方面的学识与眼力)。正如“西书东藏”四字挪借于“西风东渐”句式,这些西书的聚散播迁也是文化史、思想史的近世西学传播史,甚至是全球文化传播图景中所不可或缺的。文化思想传播史往往更取材于前人栘译撰述的篇什文章,但著译未能全面展示一人学问与阅读的深广,毕竟阅读先于著译,而阅后未必必有著译行为传世。但这些西书的聚散播迁,却能说明学人在著译以外的深藏功夫或阅读趣味:于学擘个人而言,购藏之书彷如细流之一,唯有结合存诸于世的著述文本与尚待稽索的边角史料才能得以全窥他们的智识全貌;于时代风貌而言,他们的藏书批注亦如风潮海浪中的雨丝风片,集腋成裘般聚合而成一代学人的阅读风气与精神面貌。此书作者刘铮素来关注文人学者的阅读痕迹,这些西书旧藏弥足珍贵地补充着前辈学人的智识之旅,揭开他们付诸纸墨的著译文本以外的精神幕布,对于理解他们的学术研究或著译经过,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弥补之功。《追凶》副标题:哈佛一桩谋杀案和半个世纪的沉默作者:【美】贝基·库珀译者:张畅出品方:后浪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年:2024-9推荐人:把噗《追凶》的阅读体验,确实有如“追凶”。贝基·库珀以第一人称方式详细记录了自己如何调查并揭示历史悬案的过程。简·布里顿谋杀案是哈佛大学史上的奇案,传闻甚多,难辨真假。同为哈佛学生的贝基·库珀在大三时首次听闻这个校园秘案,立即被吸引。她怀疑的是所谓婚外情谋杀的真实性,以及案件背后隐藏的有关学术权力的丑闻。调查过程中,贝基·库珀对简·布里顿产生越来越多的共情,同时她将调查焦点对准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在学术界面临的困境。该书通过双线交互叙述的方式,一方面是“我”全面调查简惨死背后的细节,以哈佛学生的身份潜入哈佛学术内部,另一方面则是调查过程中不断被揭露的学术界性别不公的历史。最后的结果虽然出人意料——简·布里顿的死亡案件最终被揭示为一场意外的悲剧,但通过贝基·库珀惊心动魄的叙述,读者见到了学术场域中男性被赋权的权力结构以及沉默文化。今天,女性在学术界和职场中仍然面临着种种挑战,该书是个警醒,鼓励女性在男性主导的学术世界中寻求正义,追求应有的权利。《迷失》作者:【法】安妮·埃尔诺译者:袁筱一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2024-9推荐人:思郁在埃尔诺获得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她的书大都被翻译成了中文版,短短两年多,已经有了二十多种。这些书大都篇幅很短,四五万字就是一本,长的篇幅也不过十几万字,也非常易读。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埃尔诺的书与当下的女性主义的觉醒、第四波的女性主义的浪潮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说上野千鹤子的系列图书是女性主义的理论指引,埃尔诺的系列作品就是对女性经验全面的、百无禁忌式的书写,以此来质疑男性目光对世界的统治。她的小说通常用自传体的方式,写到了人生中某一阶段的故事,故事通常都和最私密的女性经验有关,比如性爱、堕胎、强奸、婚外情、衰老……这些通常让女性感到羞耻、无法表达的禁忌,成为了她勇敢书写的对象。我从她众多的图书当中选了这本《迷失》推荐,并不意味着它是个案和特例,它只是埃尔诺众多令人惊艳作品中的一例。《迷失》与之前出版的《简单的激情》有很大的不同,虽然讲述了同一个故事——埃尔诺四十八岁的时候结识了一名三十多岁的苏联外交官,两人之间有过的一段婚外情。但是《简单的激情》结束时,埃尔诺还有所顾忌地说,除非这样的书写以虚构之名出版,否则一定会受到读者的质疑。但是几年后,埃尔诺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她决定出版自己与那位外交官交往一年多期间写下的欲望日记《迷失》,除了对一些人名作为简单的缩写之外,所有内容原封不动地出版。这本日记代表了一种更为大胆直接的书写,讲述了一个中年女性的欲望故事。她结识了一个已婚、比她小十几岁、语言不通、国籍不同的外交官,他们两人之间维持了长达一年多时间的激情之恋。他们基本的相处模式就是,外交官会提前打电话约定好见面时间,两人见面几个小时里只会用不同的性爱方式来沟通交流,然后他穿衣离开,埃尔诺利用空闲写下他们见面的日记。日记的书写非常私密、大胆、坦诚,不但记录了他们性爱的各种细节,也有他离开之后自己的各种困惑、等待、焦虑、怀疑、梦境、自我剖析等等。但从任何意义上看,这都不是一本情色之书,它只是记录了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神秘的无法了解的男人之后,彻底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之后的惶恐不安、挣扎和自救。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细节是,性爱之后,她发现自己的一只隐形眼镜丢了,后来在他的生殖器上找到了。然后她想到了“左拉把他的夹鼻眼镜丢在了女人的双乳间,而我,把我的隐形眼镜丢在了我情人的生殖器上”。没有比这个场景更具有代表性了,我们读了无数个男性书写的性爱故事,终于换成女人来说出自己的欲望了。《页边和听写》作者:【意】埃莱娜·费兰特译者:陈英出品方:99读书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年:2024-8推荐人:肖恩《我的天才女友》第四季刚播出,适合同时阅读这部由原著作者费兰特讲稿组成的新书。费兰特从未公开露面,这次也是由人代讲她的写作经历和观念。但内容足够耐琢磨,如果说她用作品在中国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心中建构了一座前所未有的精神灯塔,那么她也在演讲里披露了独特的建造工艺和细节。例如,她虚构了莉拉有远超埃莱娜的神奇的写作能力,却又没能描述出来、对莉拉的作品进行展示,就是在印证自己的写作能力不足。她倾述写作的苦恼,发挥不稳定,靠运气,有想法是一码事,把想法写出来、完成好是另一码事。她从小表达欲丰富,记忆力好,视觉感官发达,始终记得母亲手上蓝宝石戒指发射出的那种光芒。但是,当她成为了作家,尝试再去用语言描述它时,却总是词不达意。她为此很沮丧。她提到某种写作的常规,那同时是个无形的牢笼。上学时,要把字写进格子本;高中后,读的书总是男作者;直到自己出书,她才发现,自己写了出来、得到发表和被喜欢的文字,都是不和谐的、缺乏秩序的、喧闹的、“卑劣的女人”的声音。虽然这是她自己不够满意的不完美的声音,但也是能把她从记忆和生活的漩涡中拯救出来的,比常规的更好的声音。所以,费兰特提醒了我们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今天,我们都想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但在这个被建构出来的世界中,“没有任何词语真正属于我们”。她在这个前提下,选择不再执着于“呈现原貌”,而是尽自己所能地去“讲述”,也不用写小说的方式去创造一个世界,而是重建“真实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去对现有的语言体系进行撼动、改造。最重要的是,她也用这样的演讲、写这样的书来表达: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像她一样,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件事做到。Herstory(她历史),费兰特是最重要的书写一员。包括《天才女友》在内,她的Herstory都发生在那不勒斯城,她说,灵感来自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首诗歌——“历史上,巫术被处以绞刑,/但历史和我,/我们每天在身边/都能找到所需的巫术。”我们只需要把巫术写下来。《大宋繁华》副标题:造极之世的表与里作者:谌旭彬出品方:之江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24-8推荐人:萧轶近些年来,赵宋一朝因影视剧目、文旅项目和通俗写作而成为极具焦点的美好朝代,甚至有人称之为现代的拂晓,几近将现代社会的诸多社会现象皆归于宋代的萌芽。但较之于呈现两宋社会的整体面貌,本书作者似乎宁愿选择被说成“诋诬之史”来回应那些写宋的“美颜著述”,他用这本书试图撕开赵宋的画皮,让读者凝视繁华之下的底层体感。书中对宋代政策或社会逻辑的分析视角,是民本思想的底层体感:基于民众的生活体感,分析赵宋在缺陷之下为何会衍生“残民之术”,普通百姓乃至富裕商贾等各个阶层为何会变得慕权慕强。此外,此书也更像是两宋帝王心术论或底层体感的两宋税收论,对于认识两宋王朝的底层生活、社会逻辑而言,犹如海啸飓风,借摧毁现实幻象来补充历史的认知感悟。《我想理解》副标题:汉娜·阿伦特访谈与书信作者:【美】汉娜·阿伦特 著 /【德】 [德] 乌苏拉·卢茨 编译者:高原出品方:守望者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24-8推荐人:思郁汉娜·阿伦特一直都是那种让我反复阅读的思想家——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不喜欢哲学家这个称呼,大概在于哲学家太远离现实了,投入行动领域又总是太天真,容易被政治误导、被领袖的魅力诱惑,梦想着当哲人王,最后活成了“大冤种”和“替罪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她的老师兼情人海德格尔。阿伦特的著作不多,但每本含金量都很高,对现实与政治的思考很深入,也接地气,不像那些学院派的思想家闷声“造概念”,自绝于普通读者。她使用的语言都是普通的语言,但是在关键的语词上,都敏锐地赋予了新的哲学上的内涵,比如理解、思考、判断等等,看起来很普通,用起来很丰富,跟当下的联系很紧密,几十年前的文章现在读起来也不过时。阿伦特的著作能不断地出版和重印,与她的这种思想的魅力是分不开的。尤其是那本争议性很大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在不同的时代都激发出了各种回响,这本书更大的作用不但在于开启了阿伦特后半生研究写作的主题,那就是对与思考、判断、责任、行动的行为分析,还有一点就是把阿伦特本人推到了前台,成为了二十世纪最具思辨性气质的公共知识分子,为了不断的解释别人对她的误读,她不得不发表各种演讲,参加各种访谈、研讨会等等,这本访谈录中的大部分访谈都是出自这一时期。这些访谈很值得推荐,其中有不少吉光片羽的片段,是我们了解阿伦特思想很好的窗口。比如第一篇回她的老朋友肖勒姆信,肖勒姆批评她不爱犹太民族,她回应说,她不爱任何集体和民族,她的爱只能普及到自己的朋友;还说没有持续的批评和反对,就不会有真正的爱国主义。还有那篇流传最广的与君特·高斯在1964年德国电视台播出的访谈,这是了解阿伦特思想和经历最好的一篇访谈,网上还能看到阿伦特这次访谈完整的视频影像,那个抽着烟,翘着二郎腿,沉思着回答各种问题的阿伦特,给我们提供了一位哲学家最好的思想肖像。书中还有一篇重要的文章是1972年在多伦多召开的“汉娜·阿伦特的作品”的讨论会,到会的都是学界的大佬,阿伦特愿意作为与会者出席。这次讨论真的是一次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到会的人会批判阿伦特的观点,阿伦特也会毫不迟疑地为自己辩护。思想家的魅力,在这篇对谈中有集中的展现。《活着,或者创造》副标题:里尔克、罗丹与二十世纪初的巴黎作者:【美】蕾切尔·科贝特译者: 晰鸣出品方:新行思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年:2024-8推荐人:萧轶对于里尔克而言,托尔斯泰、塞尚和罗丹是“荷马式前辈”一样的人物。这本书聚焦于里尔克与罗丹二人的成名史及生活故事、情感纠葛,同时以这两位离群索居者为中心,召唤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艺术家群像,还有当时欧洲艺术的赞助现象,比如公主、公爵对艺术群体的赞助、维特根斯坦在服兵役前匿名给里尔克赞助了一笔巨资……较之罗丹雕塑代表作的创作史,更被呈现的是里尔克传世作品如《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致一位年轻画家的信》《马尔特手记》《杜伊诺哀歌》等名篇是如何在生活的磨砺和心灵的搏斗下逐渐完成的。罗丹前期因为太前卫而遭受诋毁,尤其是主流艺术行列和官方艺术机构对他的雕塑方式没能理解,直到巴黎博览会依靠自己筹钱建设独立场馆进行自我展销之后,他才逐渐因新锐批评家的赞赏而成为世人瞩目的雕塑家,诸多自己的想法得以从容地实现,但也因地位的提升而变得越发难以相处,甚至处处提防他人,这也导致了里尔克被罗丹扫地出门的尴尬历史。在罗丹成名的期间,欧洲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立体主义开始迅速崛起成为先锋艺术。到了晚年,甚至连里尔克都认为他像是古典时代的艺术家,因为罗丹过分坚守自己的艺术理念。在这本书中,作者还将书写了精神分析心理学与诸如抽象、移情、共情等艺术史分析流派进行了交织书写。里尔克抱着朝圣的心态前往巴黎,从撰写罗丹评论的年轻作者变成了罗丹的秘书。当然,里尔克更希望从罗丹身上寻觅人生疑问的偶像答案:人应该如何生活。从诗歌写作到小说创作,从孤独的浪子到婚姻的囚徒,从布拉格到巴黎,从罗丹秘书到新锐作家,这些身份的蜕变笼罩在窘迫阴影和成名焦虑之下。里尔克时刻抱持着罗丹教导的持续创造这一生活理念,甚至在被罗丹驱逐后游荡各国时,也依然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下。但随着自身社会声誉的崛起,里尔克也终于在重返巴黎时感到:自己“不再是一棵畏缩在罗丹树荫下的幼苗”,而是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独立性步入巴黎的阳光中”,甚至开始逐渐否认自己担任过罗丹秘书的历史,对外宣称这不过是“一个顽固的谣言”。在一战前戏的阴霾降临之时,里尔克生活阅历增加,随着写作刺激出来的内心感知,随着里尔克对罗丹生活越来越多的理解,随着师徒二人对艺术理念的殊途异轨。里尔克终于意识到,罗丹的鼓励性话语让他错过了生命中弥足珍贵的生活体验,使得他这些年为了追求艺术的成功而过着一种不适合人类的水下生活。他终于发现,罗丹的“生活充满了享乐,而且完全是按照他想要的样子打造出来的”;艺术领域根本没有秘密揭示,“一位导师能够做到的最高境界,无非是鼓励学生,希望他们能在工作本身当中得到满足”,“根本不可能告诉他该如何生活”。最终,他下定决心:“或许现在我该学着变得更有人情味一点。”不过,当里尔克明白了这些之后,虽然不再像对待往昔的妻子情人那般逃离亲密,但终究还是以走向孤独的方式继续伤害着后来的女性。当对方以“但我们是人”来挽救他的缺席时,里尔克将自己比作拥有一副坚固外壳的乌龟,“对任何挑战都漠不关心”,甚至连女儿女婿的婚礼都不曾出席,直至他认出了生命中的最后一件事:死亡。《丢失词词典》作者:【澳】皮普·威廉姆斯译者:闻若婷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出版年:2024-7推荐人:把噗某些词汇为何会在词典编纂过程中“丢失”?澳大利亚作家皮普·威廉姆斯通过《丢失词词典》给出了答案。这部堪称女性版“编舟记”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叫艾丝玫的女孩发现并收集被男性编纂师丢弃的女性词汇的故事,它取材自《牛津英语词典》诞生记和真实的历史人物,让整个故事更加有现实意义。词语“丢失”的命运,折射出了“她们”的集体命运,是男权背景下女性的身份、存在方式及经历的使然。艾丝玫编纂一本女性词典的梦想,既是让那些被边缘化、被忽视的词汇得到应有的尊重,也是对被历史和社会遗忘的女性声音的重新发现。《明日战场上想起我》作者:【西班牙】哈维尔·马里亚斯译者:鹿秀川出品方:新经典文化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年:2024-8推荐人:李星锐悬疑故事+意识流式的絮叨+吊书袋,三个看起来完全不搭边的文学风格,却被西班牙作家哈维尔·马里亚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明日战场上想起我》有一个典型的马里亚斯式开头:我去到刚刚认识几周的情人家中,打算与她第一次共度良宵。而他的老公短暂地出差了,她仅两岁的儿子睡在隔壁房间。我们正打算开始做爱,她因为身体不舒服,打算缓一口气。我百无聊赖地打开电视,没看一会儿,这位还未深入了解的、几乎如陌生人一般情人,死在了我的怀中。这是一个极为尴尬的时刻,也是一个绝好的嫌疑开头,能吸引读者忍不住往下读: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会如何摆脱嫌疑,还是含冤入狱?然而,马里亚斯对这些统统不感兴趣。接下来故事的走向却是:我出于一种隐秘的好奇心,利用工作的关系(顺带一提,主人公的工作是代笔枪手的代笔枪手,一个影子中的影子)去接近与了解情人的家属们。而小说的最后,马里亚斯又为我们揭开了故事之后的又一层黑纱。而作为书名的那句引自莎士比亚的句子:“明日战场上想起我,你的钝刀落地:愿你绝望而逝。”如同丛林中的石块一般穿插在叙述的过程当中,在琐碎的细节与絮叨中晕头转向的读者定会出于忽视而被这突然出现的句子绊上几跤后,才会渐渐发现它的要义所在。2024本月书单推荐人萧轶媒体人,书评人思郁书评人肖恩文化记者、编辑把噗Festina Lente李星锐凤凰网读书编辑,能量极低的纽扣电池蚂蚁长期编外,爬来爬去编辑 | 肖恩主编 | 魏冰心知识 | 思想 凤 凰 读 书 文学 | 趣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